夏玉米田间主要虫害及防治

2024-07-16


防虫治虫是夏玉米管理的重要内容,夏玉米田间虫害具有种类多,危害重的特点,一但严重发生,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针对我市夏玉米田间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做简要介绍:

1. 蓟马

玉米蓟马是玉米苗期害虫,个体小(0.9-1.3毫米),会飞善跳。危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受害严重时叶片常如涂了一层银粉。主要在心叶危害,同时释放粘液,致使心叶粘连扭曲,不能展开,呈牛尾巴状,部分叶片畸形破裂,严重影响玉米生长。

苗期干旱有利于玉米蓟马危害

防治方法:蓟马可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喷雾防治。

2.灰飞虱

灰飞虱可以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玉米得粗缩病

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所以,玉米粗缩病虽然是“病”,但要从防虫上根治。一般在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和麦田套种玉米田中发病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以6叶期以前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在玉米苗期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灰飞虱,以预防粗缩病的发生。

3.粘虫

粘虫俗称“行军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我市一年发生4代,以二代危害苗期玉米为主。由于其具有群居性、迁飞性、暴发性的特点,往往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危害时将玉米叶片被吃成缺刻或仅剩叶脉,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杆,造成缺苗断垄或毁种重播。

防治方法:粘虫可用灭幼脲、辛硫磷乳油等喷雾防治.

4.玉米螟

在河南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秸秆或穗轴内越冬。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

我市以三代危害较重,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的最佳期。



防治方法:在小口期(第9~10叶展开),用1.5%辛硫磷颗粒剂0.25㎏,掺细沙7.5㎏,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1.5~2g。有条件的地方,当田间百株卵块达3~4块时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幼虫。也可以在玉米螟成虫盛发期用黑光灯诱杀。

6.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以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喜欢群集在幼嫩的心叶区和雄穗部,主要危害雄花和上部15片叶,使雄穗难以开花散粉,叶片变黄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的结实性和粒重。且会在叶面排泄蜜露,导致煤污病发生。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盛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后。


防治方法:可用10%吡虫啉1500倍液喷雾

7.二点委夜蛾

成虫体长10 -12毫米,翅展20毫米。头、胸、腹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一个,翅外缘有一列黑点。后翅银灰色,有光泽。腹部灰褐色。

幼虫体长14-18毫米,黄黑色到黑褐色,头部褐色。每个体节有一个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纹,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

蛹长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 - 5厘米的表土层危害玉米苗,在幼苗3 - 6叶期,幼虫主要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 - 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切断营养输送,造成心叶萎蔫枯死;在7 ~10叶期,幼虫主要咬断玉米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植株倒伏,严重者枯死; 10叶期以后很少危害。

由于该虫潜伏在田间碎麦秸下危害根茎部,一般喷雾难以奏效。

近年来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危害隐蔽性等特征。




防治方法:

在玉米2~3片叶时开始用药,可用14%氯虫·高氯氟悬浮剂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在下午5点后,顺垄喷淋幼苗茎基部,也可杀灭危害幼苗的二点委夜蛾等害虫,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


8.玉米田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杂食性昆虫,。危害玉米时主要以幼虫咬食玉米雌穗,先取食花丝,后钻入苞叶内蛀食正在灌浆的籽粒及穗轴,由于大龄幼虫具暴食性,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0—30%

体色多变,身上毛瘤明显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及时清除棉铃虫的寄主,将玉米田周边杂草清除。

化学防治:一般采用具有胃毒、触杀或内吸性比较强的药剂进行防治,每7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效果最佳,每次防治药剂都要交替使用,防治产生抗药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