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技术问答

2024-07-16



1、深耕为什么对小麦有增产作用?

生产上一般耕深在15-20厘米,所谓深耕就是让耕深达到30-35厘米。深耕后的地块一般小麦增产15%- 25%。

通过深耕可以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肥水储存能力,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养分分解,保证小麦播后正常扎根生长。生产上,一般麦田可三年深耕一次,其余两年进行浅耕。

土壤有较高的含水量时,易于实现深耕,过于干旱的土壤深耕做业成本较大,今年充足的土壤墒情,深耕做业不会增加太大的成本。

2、为什么必须把土块耙碎、耙细

小麦幼芽顶土能力较弱,种子如果播在坷垃底下,将不能正常出土,出现芽干现象, 易造成缺苗断垄。所以整地时,不能出现漏耕漏耙的情况,特别是耕地后必须把土块耙碎、耙细,保证没有明暗坷垃,这样,才能有利于麦正常出苗

3、整地为什么要达到上虚下实

小麦整地的标准是:耕透、耙透,做到耕耙均匀,不漏耕、不漏耙,达到上虚下实

现在生产上,大量使用旋耕耙,造成土壤不实,播深很难控制,往往出现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齐,容易跑墒,不利小麦扎根。所以,旋耕过的地,再用圆盘耙或钉齿耙再耙一遍,起到播前镇压的作用,这样土壤就不会太墟

小麦一般播深控制在3-5厘米,如果播深在5厘米以上,将会形成“地中茎”,小麦分蘖晚,分蘖量少,次生根发生晚,发生量少。冬前难以形成大分蘖。影响来年小麦的成穗数量和质量。

近年来,小麦线虫病发生较多,与旋耕整地有很大关系。

4、小麦播量多少合适?

目前,小麦生产上,农民习惯采用大播量,其“理论”依据是:“有钱买籽,无钱买苗”。一播全苗,是小麦丰产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苗”越多越好。

许昌地区近年来“暖冬”呈常态化为了防止小麦冬前旺长,播期要适当延后。适播期内播种的小麦,一般冬前可形成3个以上的分蘖。来年,小麦成穗一般达到38万以上就可实现丰产。小麦的播量和出苗数量可以用“斤籽万苗”来算,也就是一斤种子可以出一万的苗。15万地基本苗,单株分蘖按3个计算,理论上可成穗45万。所以,生产上,一般基本苗控制在15-20万左右就可以了,这样算下来,每亩只需要种子15-20斤,实际生产上受地下害虫、播种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适当加大播量。一般半冬性品种,适播期内(10月15-28,弱春性品种,适播期内(10月20-30播量可控制在11-12公斤。中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适播期内适宜亩播量11-14公斤。另外,地力水平较高的麦田播量取下限,低产麦田取上限。如果超过适宜播期播种的,播期每推迟一天,播种量要增加0.5斤。晚播麦根据播期早晚应适当增加播量

今年,土壤墒情充足,在整地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种子用量。

5、小麦什么时间种最好

适期播种是小麦丰产的基础,但生产上,因多种因素,每年都有提早播的现象

近年来,“暖冬”天气的常态化,小麦的播期要适当延后我们许昌地区,小麦半冬性品种播期在10月15日以后播种,弱春性品种播期控制在10月20日以后播种。尽可能不要在10月15前播种。

一般10底到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都可以获得正常的产量。11月中旬以后播种,略有减产。12月份播种,减产幅度较大。元月份以后,再播种小麦,使能正常成熟,产量也比较低,不建议再播种小麦。

所以,小麦播期尽可能控制在10月中下旬,可适当延后到11月上旬

6、化肥施用多少合适?

在一定范围内,增施化肥是增产作用的,但并不是化肥施的越多产量就越高,相反,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量,化肥施的多了反而会减产。

目前,化肥的大量施用,极大地培肥了地力,现在土壤的供肥能力:在当季不施肥的情况下,一般也只是减产2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种小麦,不施化肥基本上还能达到400公斤左右的产量。但长此下去,土壤中的养分大量消耗,产量就会有大幅的下降。所以,我们对每季作物施肥,基实是对土壤养的补充,作物消耗多少补多少就可以了。如果施肥量过大,不但作物难以吸收,大量的化肥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对影响土体的键康,对作物反而不利。

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根据目标产量,来测算施肥量。

根据大量的生产试验和示范,小麦亩产6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6~18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79公斤、钾肥(氧化钾)6~8公斤;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5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7公斤,强筋小麦氮肥70%底施,30%在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亩产400公斤以下的田块一般为岗区或无浇水条件的地块,亩施氮肥(纯氮)为10~12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7公斤、钾肥(氧化钾)4~5公斤,所有养分全部底施,春季不追肥。在施肥量的选择上,同一产量水平,土壤肥力较高的麦田可采用推荐施肥的低量施肥,肥力较低的麦田,选取推荐的高量施肥。强筋品种走高量、中筋小麦走低量。

根据我区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研究成果,我区小麦的施肥的原则是:稳氮磷补钾。建安区小麦一般可以按亩产500-600公斤的目标产量来确定施肥量。具体可以以中间配方氮-磷-钾=23-15-7做为参考,选择和中间配方接近的化肥就可以了。每亩施用量控制在50-60公斤。在小麦返青拔节期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7、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

目前,我区小麦产量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产量难以突破的有多种因素,和高产区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是播种质量差,生产上大量采用旋耕后播种,深播苗多。

二是播量大,冬前群体大,但成穗数量并不高。

三是冬灌面积小,返青拔节期浇水面积小。

8、如何选用小麦拌种剂?

小麦拌种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拌种可以有效压低病虫基数,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治压力的最有利时机。选用小麦拌种剂要综合考虑防治对象,选用相应的药剂类型。

通过相应的药剂拌种可以控制的小麦播期病虫害:全蚀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对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和良种繁育区,推荐用硅噻菌胺(全蚀净)进行统一拌种,

一般发生区用含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或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

针对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逐年加重的情况,重发区可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针对性强的高效杀菌剂进行专门的种子包衣或拌种;

预防纹枯病可用咯菌腈、已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

预防孢囊线虫病可以用含有甲维盐或阿维菌素的种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

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噻虫嗪或毒死蜱包衣或拌种。

对孢囊线虫病重发田、地下害虫重发田、明年计划种植花生的地块,可用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加拌种。

对多种病虫混发区,要大力推广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进行药剂包衣拌种和土壤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若使用发芽率和发芽势偏低的种子,应注意尽可能选用三唑类药剂的替代品进行种子处理,以免影响出苗质量。同时,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以乡、村为单位,统一实施大中型机械包衣拌种或土壤处理,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杜绝“白籽”下种,确保小麦苗全苗壮。

9、玉米杆还田的地块为什么要进行深耕?

玉米是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秋作物,玉米收获后,秸秆一般都要还田。秸秆还田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相当于施用了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等养营,培肥地力,弊的一面是玉米秸秆中大量的病菌和虫卵一同进地,处理不发会诱发严重的病虫害。秸秆深埋就是克服其弊的一面。

秸秆通过深耕深层掩埋,在地下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腐熟过程,转变成作物需要的养分,不会对当季作物产生较大的影响。

10、种什么品种好?

首先我们要明确,当前市场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小麦种子,每个品种都有优缺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已的土壤、水利条件和种植水平通过综合考量来确定。一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小麦品种选择的原则:

一是种优质麦还是种普通小麦。一般能签订单的,可以优先选择种植优质小麦。

二是不要过度关注新品种。一般,当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必须在下一年才能合法生产经营。另外,新品种可能会有潜在的种植风险(抗病性、抗寒性等),一般要有四年以上的种植才能“现出原形”。所以,为种植户,一般选择5年前审定的品种最可靠,种植风险较低。

三是要选择抗倒春寒能力强的小麦品种,近年来,倒春寒天气频发,抗倒春寒能力成为小麦品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要选择成产三因素协调的小麦品种。只有成产三因素协调,小麦才能高产,一般亩穗数要在45万穗左右。亩穗数低于30万穗的品种产量肯定不高;穗粒数在35粒以上,穗粒数低于30粒的品种,产量也肯定不高;千粒重在45克左右。

我区普通中筋小麦主推品种可以选用:百农207、许麦1708、兆丰3188、百农307(抗倒)、商麦8号为主,搭配周麦30、周麦32、豫农186、、囤麦127、鼎研161(抗倒)、郑麦113(抗倒)、运旱115(旱田)、天民198(弱春);

示范种植的品种:西农100、中原丰1号、秋乐168、昌麦20、西高9924、泛育麦18、西农109、郑麦618、许研麦5号。

优质专用品种:新麦26、丰德存麦5号、西农511、郑麦1860、富麦916、丰德存麦21号、郑麦379、万丰269、伟隆169、郑麦119、西农529、新麦28(旱地岗地)。示范丰德存麦20、西农235(抗倒)。



分享